11月16日上午,马来西亚农业科学大学研学团走进我校幼儿教育系,开启了一场以“非遗技艺体验”为核心的文化交流活动。幼儿教育系立足专业特色,以传统技艺为纽带,为马来西亚师生精心策划了“粮食画制作+牡丹主题创作”的沉浸式体验环节,在指尖创作中搭建文化共鸣的桥梁。![]() 活动伊始,幼儿教育系专业教师赵海振向马来西亚师生们介绍了粮食画的起源与文化内涵。他讲到,粮食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源于古代的五谷祭祀文化,寄托着人们对丰收的祈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将朴素的农业产物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不仅是美育的绝佳载体,更蕴含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深刻教育意义。马来西亚师生们对这种将自然物料与艺术教育完美融合的理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 在实践环节,幼儿教育系教师团队现场指导,学生志愿者同步提供辅助:从选料、构图到粘贴,师生们用五谷杂粮为材料,结合菏泽“牡丹之都”的地域特色,共同创作了牡丹主题的粮食画作品。制作过程中,马来西亚师生对中国传统非遗技艺的精巧赞叹不已,表示“用粮食拼出牡丹的过程,像在‘编织’两国文化的纽带”。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幅幅粮食画牡丹在大家的指尖下逐渐成型。尽管手法略显生疏,但每一幅作品都凝聚了创作者的用心,形态各异,生动有趣。 ![]() ![]() ![]() ![]() 在创作分享环节,双方围绕“传统技艺的教育价值”展开交流:马来西亚师生分享了马来西亚传统手工艺的教学应用,我校幼儿教育系教师则介绍了粮食画在幼儿美育中的实践案例。现场既有技艺的切磋,也有文化的碰撞,更有对“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教育理念的共鸣。 ![]() 通过“技艺体验+创作交流+文化分享”的特色环节,本次活动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展现了幼儿教育系在美育教学与文化传播方面的专业优势。幼儿教育系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持续探索“非遗+国际交流”的新形式,为推动文化互鉴与教育合作注入新活力。 |








